哪些股票配过股 海拔4600米,“云中哨所”的坚守
发布日期:2024-11-28 00:07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哪些股票配过股 海拔4600米,“云中哨所”的坚守

吉泰智能表示,本轮融资主要用途为扩大火电爬壁机器人和风电爬壁机器人的生产,并持续大力投入研发,保持公司在能源大型关键设施领域智能检测的行业领先地位。

案号:(2024)鲁02执恢90号

海拔4600米,“云中哨所”的坚守

夹杂着冰渣子的雨滴唰唰打在屋顶,寒风从四面八方刮来,还有不到2个月,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驻守的詹娘舍哨所就要进入封山期,今年的冬季来得比往年早些。

从航拍镜头里能直观感受到詹娘舍哨所的特别——高耸在山尖,四周全是近乎垂直的悬崖峭壁。哨所位于海拔4600多米的山巅,一年中封山期长达5个多月。

这里是祖国西南偏南的边境。从上世纪60年代起,一代代詹娘舍官兵就接力驻守于此,在40多平方米的山巅,与风雪、缺氧、严寒、孤独抗争。如今,哨所条件好了,生活改善了,但他们肩负的使命始终不变。

詹娘舍哨所前,两名战士在云雾缭绕的悬崖边上执勤站岗。

詹娘舍哨所前,两名战士在云雾缭绕的悬崖边上执勤站岗。

雪域高原上的青春

当日出的晨光点亮山尖时,哨声响起。哨所战士们快速集合,依次穿过只能容身一人的楼道,在室外仅有的一小块平地列队,身后崖壁上“詹娘舍”3个红漆大字格外醒目。

新的一天开始了。哨所战士年纪最大的33岁,最小的20岁,除了藏族战士,大多来自五湖四海。按惯例,这一天要进行训练、巡逻、站岗,他们的工作生活都在有限空间里展开。

清晨,前夜的积雪仍未化,哨所的战士们列队出早操。

清晨,前夜的积雪仍未化,哨所的战士们列队出早操。

在藏语里,“詹娘舍”意为“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”,大家称呼这里为“雪山孤岛”。因为哨所终年与风雪为伴、常年云雾缭绕,这里也被称为“云中哨所”。

一年当中,有5个多月大雪封山,6级以上的大风一刮就是300多天,温度最低时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,即使在夏天,最高温度也不超过5摄氏度。

陡峭的地形增加了巡逻难度。海拔每升高一点,温度就更低些,空气也更稀薄。如果遇到下雪,路面还容易结冰打滑。以往,战士们在无遮蔽的哨位站岗时,只能腰拴背包绳,以防被狂风卷下山崖。

战士们在巡逻途中。

战士们在巡逻途中。

到哨所两年,广东揭阳籍战士邱观兵习惯了这样的日常。黝黑的脸庞、发乌的嘴唇是他身为高原战士的印记。

刚来时,邱观兵经历了严重的高反,发烧、呕吐,让他担心自己无法适应高原气候,会被退回。由于性格内敛,他很少跟父母提起这些经历。

邱观兵听班长讲过那些戍守的往事。从上世纪60年代起,詹娘舍战士就牢牢驻扎在此,到了本世纪初,哨所条件依旧简陋,一到冬天大雪封山时,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。

清晨,前夜的积雪未化,战士们开始在山顶进行巡逻。

清晨,前夜的积雪未化,战士们开始在山顶进行巡逻。

在出入詹娘舍哨所的坑道两侧,挂着过往哨所驻守官兵的照片和事迹,在这里,每一个名字、每一句寄语,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。

2019年退伍的老班长马关敬,曾在詹娘舍哨所驻守12年。冬天封山期一来,为了节约物资,除了饮用水以外,战士生活都靠雪水,“一星期刷一次牙,半个月洗一次头”是日常。

中午阳光明媚,入夜却下起了雪,山顶很快成为白色的童话世界。

中午阳光明媚,入夜却下起了雪,山顶很快成为白色的童话世界。

哨所的“英雄台”是为了纪念烈士所建。2007年3月,战士于辉在取雪化水的过程中不幸跌落悬崖,班长靖磊磊带领全班下山营救,结果遭遇雪崩。生死抉择关头,班长靖磊磊、卫生员王鑫主动要求照看于辉,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。等到救援队赶到时,三人已经牺牲。

跟着班长,邱观兵学会了很多,也自认成长了很多。“能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,我觉得很有意义!”邱观兵说。

悬崖上刻着“詹娘舍”三个大字,这里是三名战士牺牲之处。

悬崖上刻着“詹娘舍”三个大字,这里是三名战士牺牲之处。

“每个战士都是一块界碑”

深夜,小雪突然降临。静谧的夜里,雪簌簌飘落,打在哨所透明的屋顶,很快铺成一层薄薄白色。

詹娘舍哨所天气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幻莫测,有时浓雾围绕,但转眼就云开雾散,又或者来一场雷暴袭来。不过,时不时也有惊喜。阳光和雷雨交替时,抬头可见挂在天边的彩虹,仿佛触手可及。那是其他地方难觅的壮阔景色。

一场暴雨过后,一道彩虹划过整座山顶。

一场暴雨过后,一道彩虹划过整座山顶。

如今,三层楼的詹娘舍哨所,有观察哨、宿舍、卫生间、洗漱间、厨房、储藏室、食堂、锅炉房、医务室等基本的工作和生活区。戍守的日常,就在这40多平方米的地方度过。

训练、侦察、巡逻……哨长马卫生没有太多空闲时间,2015年他刚到哨所时,第一代营房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,2017年,新营房通电通网,还开辟出了文娱室、图书室、军营网吧等娱乐休闲区,条件越来越好。

詹娘舍哨所内,官兵们准备吃午饭。

詹娘舍哨所内,官兵们准备吃午饭。

点击平板电脑上的“雪域配送”系统,除了新鲜时令的蔬菜、水果、肉类,还可以下单鱼、虾、贝类等海鲜。采购后,一般3天内就可送达。哨所一周下单两次。

不过,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带来的阻碍还是避免不了。比如象征哨所精神标杆的“英雄碑”,用钢板焊接而成,重量超过300斤。为了把英雄碑半岛哨所,全部哨所官兵出动,在雪地一步一挪动,费时3个多小时。

大雪封山时,车辆上不来的时候,官兵们还要背菜,最远的行程有七八公里。在含氧量仅相当于平原地区40%的雪地,背着10来公斤的物资,每一步都艰难,“早上9点出发,回来差不多就到下午5点多。”马卫生说。

漫长时光里,头顶的天空、近在咫尺的云雾,都见证着他们戍守的艰辛,和无言的付出。

詹娘舍哨所内,站岗执勤的战士。

詹娘舍哨所内,站岗执勤的战士。

如今,哨所通网后,战士们空闲时能上网、和家里人打打视频电话,“不过也有‘意外’,下大雪的时候,一个冬天网线可能会断两三次。”马卫生说。

指导员潘绍能说,虽然条件艰苦,但每到老兵退伍时,连队总有不少人会主动申请来詹娘舍哨所履行职责使命。

巡逻的战士们到点到位展开国旗宣示主权。

巡逻的战士们到点到位展开国旗宣示主权。

“在高山之巅为祖国站岗放哨,每名战士都是一块界碑。”潘绍能说,身处边境,战士们也能更深地感受到自己坚守的意义,明白祖国强大才能更好支撑戍边的职责使命。

延续40余年的军民情

“为了祖国的安宁,你们舍小家为大家,常年不能和家人团聚。”“你们用生命挡住严寒,我们看不见黑暗,因为你们把黑暗挡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。”马卫生说,偶尔,詹娘舍哨所的官兵们会翻开全国各地爱心人士写来的信件。

在哨所,还有一个专门的小房间放置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物件,如玩偶、纸星星、小学生画的画等。

“有一对夫妇,知道我们这边气候高寒,坚持多年给我们织围巾。”马卫生一一细数着这些陌生人的暖心举动。

在哨所,人人都会提起三个藏族阿妈的故事。

1982年,年仅23岁的达吉嫁到日喀则亚东县。一次,她与同村的次仁曲珍和普赤进山采药,山高路滑,达吉不慎摔下山崖左腿受伤。所幸得到在山口巡逻的哨所官兵救助,方才脱离险境。

达吉深情地抱着官兵代表洛桑扎西,詹娘舍哨所与阿妈们40年军民鱼水情深。

达吉深情地抱着官兵代表洛桑扎西,詹娘舍哨所与阿妈们40年军民鱼水情深。

其间,她们发现哨所的生活艰苦,很难吃到新鲜蔬菜,三个人便约定每周或每半个月给詹娘舍等邻近的6个海拔4500米以上的哨所送菜。

从海拔2800米的仁青岗村到海拔4600多米的詹娘舍哨所,途中沟壑纵横,乱石密布,上山只能徒步攀爬。达吉凌晨4点半出发,下午2点才能到达。

当时,3位阿妈家里并不富裕。村里有人劝她们,没必要干这个“苦差”。普赤很坚持:“没有哨所官兵,就没有咱们的安宁生活!”

3位阿妈起早贪黑,风雪无阻,穿林海、翻雪山,行走在狭窄而艰险的山路上。为了能够当日往返,她们常常凌晨出发,深夜才回到家。一次,为了躲避暴风雪,她们在一个山洞中待了整整5个小时。

有一次,阿妈们到哨所发现,一位战士因缺乏营养,手指甲长出了凹槽。阿妈主动将自己舍不得吃的牛奶、鸡蛋都拿出来给战士补身体。

亚东县城,官兵们前来探望藏族阿妈。

亚东县城,官兵们前来探望藏族阿妈。

哨所的官兵们也把阿妈们当亲人,家里寄来的信件、包裹和钱物基本都通过阿妈们中转,有些战士直接把工资卡交给阿妈,请阿妈按月取钱代寄给家里。3位阿妈先后为这些哨所收发邮件包裹万余份,转送维修的电器数百件,往返里程近7万公里。

达吉给记者展示了战士发来的节日问候和照片,每逢退伍老兵聚会,大家一定会提起的,就是三位阿妈。

即便后来哨所的生活条件改善,不再需要人力背菜,阿妈们还是时常去山上看望战士们,为他们带上蔬菜水果。

“主要是想看看他们,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。”达吉说。在三位阿妈的带动下,爱国拥军也渐渐成为当地村民的自觉。

记者手记:从他们身上,读懂何为“家国”

飞机落地日喀则,取好行李,原本的顾虑一下打消了:没有和以往一样的强烈高反症状,血氧、心率数据一切正常。每一次到哨所采访,都有不同的经历,但共同点是高海拔、条件艰苦,因而临行前总会有不小的心理负担。

前往詹娘舍哨所的采访亦是如此,边境线起伏的上下山路,越来越高的海拔,悬崖边一道又一道弯,让大家吃了不少苦头。

在边防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的当下,詹娘舍哨所和其他哨所有什么不同之处,要呈现的核心主题是什么?采访途中,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。走进哨所,在细节中捕捉到一些思绪。

詹娘舍哨所内,战士们早餐前合唱《团结就是力量》。

詹娘舍哨所内,战士们早餐前合唱《团结就是力量》。

即便配送方便了,大雪封山时,他们还需要去背菜,来回就是一天。在这样的天气里,要搬个大一点儿的东西到哨所,都不是那么容易,全靠人力完成。当然,哨所官兵下山也是很少的,来回几个小时的路途,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难题。

广东战士说,从哨所到家的路途,至今还需要2天,坐在飞机上他就想,飞机不是很快吗?怎么这么慢!采访时,他提到远方的父母时瞬间红了眼的样子,也让我差点落泪。这样的场景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。

所以说,不管条件如何改善,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避免不了。在这样的环境坚守,并不是想当然认为条件好了,官兵习惯了,困难就不存在。

天色渐暗,詹娘舍哨所内,两名战士仍在站岗执勤。

天色渐暗,詹娘舍哨所内,两名战士仍在站岗执勤。

在哨所,我问了好几个人一个同样的问题,“以前说在高原待着就是作贡献,如今要担负的使命任务更重,官兵们怎么认识理解?”哨长的回答是,“我觉得还是要靠信念感吧。”

我知道,在这背后,是一茬又一茬的人接力,把青春和热血付诸雪域高原,不管环境怎样,不管条件如何变化。从他们身上我看到,“家国”二字,力重千钧。

采写:南方+记者 曹嫒嫒 余佩 张晋

摄影:南方+记者 张由琼 郑新洽

剪辑:南方+记者 万稳龙

设计:谭唯 潘洁

通讯员 邬军 王乾 普布江才



热点资讯
相关资讯


Powered by 网上10倍配资_正规炒股配资_线上股票杠杆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